close
對不起 我是不是該先認輸 


我不是什麼名人,所以先自我介紹一下。 楊員彰,今年28歲,2006年還在念交大時創立自己的網路媒體平台,2007年成立自己的公司,2010年與城邦出版集團合作進入平面刊物的世界,2012年結束部分合作關係成為獨立出版社自主發行,僥倖生存直到2013年的現在,始終相信自己是個有理想的媒體人。切入正題,前陣子吵得沸沸揚揚的「服務貿易協議」新聞我看了不少,我認為我應該要關心這個與自己息息相關的議題,但身為一個半生熟的小發行人,好像沒有什麼資格發聲,只好先默默觀望,讓出版前輩們先替我們好好想一想,這個關係台灣出版與印刷未來的決定是福是禍。  


 今年六月,郝明義先生率先開砲,直指這個決定的不完美之處,我曾經在陸蓉之老師的引見之下,在遠企與郝明義先生共進早餐,那時我26歲,對於自己的雜誌未來懵懵懂懂,而郝先生要我不急不徐,他說這個產業不會讓你萬貫家財,但能讓你的內在無比充實,也告訴我在台灣搞出版是件快樂的事情,因為我們的出版環境有著無比的自由與正向衝擊。只是現在這個衝擊似乎來的有點巨大,讓郝明義先生擔心這個不平等的開放將造成出版環境的毀滅,所以不得不與政策為敵。而前幾天閱讀了詹宏志先生在壹週刊上所撰的《美好的讀書之地》一文,同樣是出版界大前輩的詹宏志先生給予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在這樣的競爭之下,對於台灣出版環境是利而非弊,他亦以香港的出版環境為例,告訴我們這個開放的決定將是台灣的大好機會,只有如此才能去蕪存菁,使整體競爭力提升。  


 提出了兩位前輩的觀點,我也斗膽以自己的文字表達一下小出版人的心聲。今年四月時前往中國拜訪了當地幾間與我同領域的雜誌出版社,在中國,雜誌出版被數個超大型的媒體集團給控制,當地獨立發行商要作到永續經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政府給予出版社的補助與資源無比豐富,連外來的媒體集團想進駐也得看當地媒體公司的臉色;可惜在台灣,拿走文創補助案預算的幾乎總是同一批人,出產好雜誌的小出版社如何被灌溉?同時我驚訝於當地編輯所擁有的時間資源,他們能夠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去執行一個精彩的專案,對不起,我的編輯們被時間追著跑,因為我請不起更多的人來分擔他們的工作。從收入面來看,他們的業務賣一張封底廣告的價格是我們的二十多倍,客戶積極的與業務洽談專案,很抱歉,我們的業務辛苦賣力回報卻不成正比,因為多數的廣告資源都在國際刊物身上。 


 在郝明義先生的公開信中提到以下中國與台灣出版環境的極大差異: 

 台灣:
一、一萬五千家 (登記有案的)出版社、七千六百家印刷廠、四十家發行商、八百家書店;全部民營,沒有國營業者,分屬不同行業、不同政府主管單位;經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賺取利潤來生存發展; 

 二,絕大部份都是小型業者,除去港資集團等特殊情況的例外,上下游這麼多公司最常見的資本額在幾百到幾千萬台幣。 

 中國大陸:  

一,五百八十五家出版社全都是國營,均為新聞出版總署及更上級的中宣部所主管;並且在「造大船、出大海」的政策下,集結為三家國家級出版集團、二十七家省級出版集團;每個集團都同時經營出版、印刷、書刊發行、書刊零售四個行業,擁有豐沛的政策支援和資源;  

 二,資產規模都極為鉅大;光省級出版集團裡,江蘇鳳凰出版集團的總資產就是兩百億人民幣。  




我一直是個想做好台灣雜誌的人,把作品放上國際,讓其他人知道台灣還有人重視媒體創作與文化。無奈時勢的風向越吹越沉淪,幸運如我還能憑一己之力持續發聲,但有更多與我同樣有理想的出版界朋友們早已無法生存,摸摸鼻子選擇離開這個混沌環境,我很惋惜這群有才能的人離開出版界,但無可厚非,因為現在要作出版的前提就是生存下去,不得不承認這比好的作品還要重要許多。台灣開放「服務貿易協議」的結果目前無法明朗,但能就我的想像來拼湊一下。首先就客戶投資面來看,本土媒體在未開放前,面臨的競爭對手來自於目前獨大的跨國媒體集團,而開放後要面對的是連跨國媒體集團都要敬讓三分的中國媒體商,對於客戶投資預算不變的情況下,想必獨立出版社能夠生存的空間更加窄小,而若客戶投資預算萎縮,那豈不是連根拔起。對於目前台灣的跨國媒體來說也不好過,遭逢敵手的跨國媒體勢必得消耗更多的資源,但得到的利潤卻將不如預期,在背負龐大開銷壓力之下,生存也將面臨挑戰。至於市場方面,更無需多言,台灣人口市場窄小,應對目前紙本刊物的式微,銷售早已不是雜誌商的生存之道,只是身為媒體文化人,面對之後刊物發行後,通路卻只願意給予少量訂單的窘境,無疑是最傷心痛苦的結果。  


 我不是妄自菲薄,而是我看得懂事實。要比銀彈和資源,中國大陸將挾著壓倒性的市場資源和國際重視度席捲而來,台灣出版界(至少雜誌界)將近乎崩盤,最好的情況也只是中國資方投資台灣公司,讓雜誌媒體大洗牌,前者將造成本土媒體一蹶不振、甚至消聲匿跡,後者則是台灣雜誌被全盤控制,我們失去一切自主的籌碼。回到自己部分,「服務貿易協議」對我的影響其實是相對小的,因為就微型企業而言,能夠調整的彈性比起大出版社要來得多,轉型與跨領域亦相對容易,過去我們本就不是既得利益者,之後也不會是。以我而言並不排斥中國出版媒體的進入,但相較於受限的單方向,我們是否也能張開羽翼以平等的方式西進中國,因為這是台灣在威脅的情況下,具競爭力的出版社要開拓更大市場必須也是唯一的方法。「服務貿易協議」的協議內容究竟還藏著什麼我們無法清楚看見的細節無人知曉,但我不認同以利多於弊的說詞將我們的擔憂給掩蓋掉,那些條列式的公文與說明我嘗試理解,但越讀越覺得無法參透,到底這樣的政策決定是我該傾全力支持或拼命反對的,看得是越來越迷離,與其陷入其中,我只能點出我即將面對的挑戰。  


 而現在我感到相當煩惱,因為被動且消極的依賴政府的「保證」,讓人感到厭煩,「服務貿易協議」不該為反而反,也不能一味盲挺,既是協議,本就有所有得,而身為出版界的一份子,不是有權知道所捨所得為何嗎?即便現在幾場公聽會下來,相信一堆業內人士依舊一頭霧水,對於出版未來無所適從,那是不是代表說,如同我一般的微型獨立出版,是時候該去尋求更大的保護傘依附,還是該拉下臉來,無可奈何的說聲對不起我認輸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wama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