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swama07/1383449756-1351273821.jpg&width=458&height=673)
這不是一部以戰爭內容為主體突顯出個人英雄主義的片子。
而是一部由國家軍事,政治,
及經濟的層面來敘說英雄傳說是怎麼形成(或說捏造)的。
從鏢客三部曲一路看克林伊斯威特由演員慢慢變成了導演,
拍那麼多西部片我想他應該很了解所謂的英雄是怎麼一回事。
但在這部片他就是想要告訴我們英雄之類的神話
其實也是要建立在許多條件之下才會美麗。
全片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現在(採訪老去的英雄們)、過去一(戰後的英雄們)、過去二(戰時的英雄們)。
現在的這個部分我也覺得他沒有處理的很好,
敘事者不斷改變而且各個都尚稱薄弱無力,
我把這部分的功能想做除了是提供一個還原現場的引子外
就是在過了這麼多年後人事已非事過境遷除了一堆雕像、照片還留下些什麼?
或許是更多的感慨吧!
過去一的這個部分佔了全片最大的份量,我在看的時候為那三個英雄們覺得很痛苦,
不管在片中他們三個人的感受是多麼的大異其趣,
他們三個一直給我受暴婦女的感覺,一場又
一場的巡迴募款其實就像是要受暴婦女一直回憶當初事發的所有細節,
片中有一句話是:
沒上過戰場的人,從來都不會知道戰場的可怕。
這就像沒被強暴過永遠都不知道那種身心
煎熬的滋味一般。醫生是我最敬佩的人,他大無畏的在戰場上救人無數,
在回國後依然盡責的為國家服務,他很瞭解自己軍人的身份,做什麼像什麼。
至於甘寧,他很享受一夜成名的感覺,出盡風頭,但其實他也是個最心虛的人,
充其量只是個傳令兵,殺多少人救多少人都是問號,連他的女朋友也來分一杯羹。
至於艾拉,這可以說是最典型的戰後士兵所患有的後遺症,
戰爭的陰影在心中揮之不去,情緒崩潰以至於要藉酒來揮發他的夢魘,
或是在法蘭克林的媽媽懷裡大哭一場,最後,
他還是選擇離開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凌虐回到清靜一點的地方。
在退卻了光環之後還是要面對該繼續的人生,英雄並沒有所謂幸福快樂的日子,
甘寧最受歡迎也因此退燒之後的衝擊也就越大,
最後是一個與英雄完全不稱頭的清潔工終老;
醫生已經算是比較好了,
從推銷員到頂下葬儀社(這跟他在戰場上做的事沒什麼兩樣);
而艾拉呢?種族的問題讓他飽受譏諷,只能默默的回到田地裡工作,
偶爾用手中的小國旗滿足觀光客的要求,
在步行長征了解心中僅存的牽掛後就了無牽掛的走了,最悲劇性的英雄。
看到這我不禁懷疑國家只是把他們當工具用嗎,上戰場當殺人略地的工具,
功成名就後拿來當募款集資的工具,
一個接一個的階段性任務結束後就讓他們自生自滅,
連上了全國報紙頭條的人物都如此,那麼更多的無名英雄們他們又在哪裡呢?
至於現在二這個地方我想其實很多片子都拍得比這部片好,
這部分在這部片只是要讓我們知道他們到底是經過了什麼遭遇
以及很具體的還原事實的真相,被喊出名字的不一定是真的英雄,
而真正的英雄其實已經躺在地上埋在土裡,
或有更諷刺的是根本不是死在敵人手上而是自己人的槍彈之下,
然後在想到留守硫璜島的一萬兩千名日本士兵無一倖存
我就覺得對日本人來說這無疑是南京大屠殺的翻版只是人事時地改動了一下,
讓我十分的期待明年由日方角度所拍攝的來自硫磺島的信,
這就像是南京大屠殺在中方與日方的說法中大異庭逕一般。
目前我們只有看到美軍是怎麼死怎麼傷,日軍呢?他們就不是人不會流血嗎?
所有戰爭片我覺得只要是非當事國的人觀看都要打上一定的折扣,
因為文化、歷史、以及其他許多的因素。
整部片我覺得還不至於冗長,有些地方穿插剪接的也不錯,
導演自己配上的音樂還算是搭軋但有一段有點濫情是真的,
對於抱持著捧克導場進去看一部非戰爭片的我來說是很棒的佳作,
在片尾一大群人在海裡戲水的片段更突顯出他們也很想放下戰爭的重擔,
也不想成為英雄或殺敵千萬之類的。
再搭上結束的硫磺島上的紀念碑以及掛在上面的軍籍牌們,
讓人再度思考戰爭的意義以及它所帶來給個人、社會、以至於整個國家的效應。
不過最後還是要回歸到主旨,英雄到底是什麼,
第五天立起的旗子別忘了後面還有三十五天,六個人沒辦法拿下一個島,
他們是國家(嚴格說來是國家的政客們)的英雄而不是戰爭中的英雄。
或許我們該好好想想有多少假象
是經由有心人的操作而成我們卻還懵懂不知信而以之為然呢?
全站熱搜